胡同到底好不好?
好的話,好在哪里?
不好的話,又因何不好?
我們反復在問受訪者同樣的問題。
對待同一件事情,人們總是給出完全相反的答案。
有人受不了胡同的潮氣和土氣,就有人愛它接地氣。
有人最大的愿望就是離開雜院,擁有自家的廁所和廚房,有人恰恰認為雜院是最先進、最時髦的民居——東西都是共享的。
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反差呢?
為了理解這件事,《胡同》不是只講胡同的標準數據和歷史資料,也不是只講它客觀的美和安逸。
而是去尋找,捕捉,還原那些非常主觀的“觸感”。
《胡同》收集了100個人對胡同的不同“觸感”,呈現了其中有代表性的20個。
最終發現,人們主觀的“觸感”雖然各異,卻總能從胡同客觀的結構、環境、歷史之中找到聯系和依據。
比如胡同居民強大的方向感,和元大都的規劃有關;比如他們聊天的方式和幽默,和扎根在胡同的戲曲有關;比如那些狂熱的嗜好,和胡同里的植物、土壤、物候有關。 循著這些草蛇灰線的聯系,一個個近景的片段拼貼在一起,同時在故事之外形成一幅胡同古今之變的遠景。